今天報紙有一則醫藥新聞,篇輻不算大,大家可以在下面的連結看到報導的全文,
很巧地,中國核醫科的高主任一早也寄了一封在說明同一件事的英文報導給我,同時附上了該篇研究報告的電子版全文。
這個議題的大意是在講,曾罹患心肌梗塞的病人,常會接受心導管、心臟電腦斷層和核醫心臟掃描等具低劑量輻射線的檢查,
他們發現,接受的累計輻射劑量愈高,未來得到癌症的機會愈高。
這是一個典型的流行病學研究,立論的基礎不是「假設、實驗、證明」的傳統科學模式,
幾乎完全是依靠統計學的方法來作推論,簡單的講就是觀察到了一種現像,作者們再和過去的觀念互相比較,對這種現像提出他們的解釋。
基於道德上的考量,幾乎不可能設計有對照組的實驗來證明這一類的議題,所以在解讀這類研究的時候要特別地小心。
例如,我提出一個假設,這些接受輻射劑量愈多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心臟病比較嚴重,所以被醫師認為需要作更多的檢查,
而基於病情的需要,他們服用了更多、劑量更重的藥物,而其實真正致癌的是這些藥物?
的確,輻射線早被公認是致癌物之一,可是致癌物何其多,但真正讓人罹癌的原因是什麼?
我想從西醫的觀點來看,目前還是不大清楚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過去大家一致地認為吸煙是得到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問問胸腔科醫生就可以知道,其實現在大多數得到肺癌的人,特別是肺腺癌(蕭副總統得到的那一種)這一類,其實都是不抽煙的。
讓我們從中醫的觀點來看這個議題:
黃帝內經上說,心為君主之官,所以當心臟有病時,可以預期的是人體的運作將開始產生失序的現像,而癌細胞不就是人體細胞分裂失控所產生的嗎?
傷寒、金匱上分別提到的「陰實」與「積」這兩種病證,被現代很多中醫名家認為與「癌症」是相同的概念。
也就是說,代表心臟功能的「火」不足,人體內便會累積各種的「陰性」物質,如濕、飲、痰等 (姑且把它們當作是各種代謝產物),
用生態醫學的概念來看,這些不好的、髒的東西,沒有排乾淨、積留在體內,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產生「癌」了。
當代中醫大家倪海廈醫師以類似的觀點,提出人體至少有乳癌、肺癌、肝癌、淋巴癌、血癌、腦瘤和紅斑性狼瘡等七種癌症或疾病是和心臟功能不好有直接相關的,
而倪醫師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下所採用的治療方針,據說療效十分顯著。
擒賊先擒王、治病要對症,
所以心臟病的朋友,在擔心這些輻射線致癌的同時,
應該更要想辦法把心臟治好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