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子可以袪寒、有回陽救逆之功,尤其是在這個陰寒之氣特別充斥的時代,附子更是許多難症、重症不可或缺的良藥,
不過在慶興世間存有「附子」來救助病苦之餘,有愈來愈多先進前輩提醒我們附子炮製過程中所使用的「膽巴鹽」之害,
我本身即是附子的高用量者,但和大多數人一樣,何處去尋「無膽巴的附子」卻是一項共同的難題,
此次因緣成熟得以親赴佛州的桃花島學習,其中一項收穫就是認識並取得了「無膽巴的附子」,
這要特別感謝傳說中的「小楊」(註)
以下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如何分辨附子有沒有「泡過膽巴」:
先看生附子: 左邊為沒有泡過膽巴的,皮黑肉白,完全不透光; 右邊則是一般市面上比較容易得的生附子(或稱「黑附子)」,有明顯的透光現像;
接下來是炮附子,同樣,左邊是沒有泡過膽巴的,由於經過炮制,所以顏色比生附子要深
看起共同的特徵是「沒有泡過膽巴」的生附子或炮附子看起來完全不透光,而「疑似」泡過膽巴的附子則明顯有透光現像、且帶些刺鼻的氣味;
那為什麼要泡膽巴鹽呢? 根據「小楊」的解釋,這是古代相傳的防腐技術,以便較長時間的保存,順便有「增重」的附加作用,
但「膽巴」長久使用下來,恐怕會對肝臟、腎臟產生毒害,所以還是要儘量避免為妙;
現代人發現膽巴的為害後,便利用古代較無法作到的「乾燥」技術來取代膽巴鹽,所以才有「無膽巴的附子」,可惜要取得並不容易。
(註) 關於傳說中的「小楊」看來真有其人,而其由一位金融業的從業人員轉而發憤學習經方中醫的故事,的確真的十分感人肺腑,相關訊息可以參見損友團的人氣系列連載「尋找小楊」
全站熱搜